广州金兰寺遗址考古发掘进入尾声

2021-04-30

2021年4月底,我公司承担的广州金兰寺考古发掘协作服务项目已进入最后阶段。

2020年11月,公司受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承担金兰寺遗址考古发掘协作工作,并配合多学科联合考古工作开展。本次发掘布方9个,发掘面积870平方米。

金兰寺遗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属史前大型贝丘遗址,增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截至今年3月底,已经发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时代晚期30座、战国时期2座),以及各时期灰坑38个、柱洞941个、灰沟21条、水井3口、墙1处,出土陶鼎、陶豆、石锛、石钺、箭镞、青瓷碗、瓦当等文物165件套,另有古人类遗骸30具,以及贝壳、鱼骨、猪骨等动物标本。

此次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呈西北-东南走向,坑内填大量贝壳。随葬品多为实用器,器类见陶鼎、陶豆、陶釜、陶圈足罐、陶纺轮、石锛、贝玦等,碎物葬现象比较普遍。墓底多有保存较好的人骨遗骸,仰身直肢葬居多,仅1具为屈肢葬,一次葬不见棺椁等葬具,人骨可见捆缚迹象。战国时期墓葬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见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遗骸,另1座为椭圆形墓口、长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见人骨和随葬品。30具人类遗骸的发现为开展骨骼及牙齿形态学、骨骼生物力学、古病理学、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对于研究和阐释中国华南史前时期古人类的微观演化以及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和生业方式转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一批与生活居址相关的柱洞、水井、灰坑、灰沟、墙等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清代。该批遗迹与墓葬存在相互间叠压打破关系,证明金兰寺遗址北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墓地与居址功能的演变关系。

本次已发掘的30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多数墓葬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对复原研究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此外,遗址也为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变迁、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资料来源:腾讯网)。

图片30

图片31

返回顶部